English

兼容并包,有容乃大

2000-04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潘 峰 我有话说

以对话录的方式来谈艺术家的创作与理论,在学术界并不鲜见,影响几代人的《歌德对话录》以及《苏格拉底如是说》等经典学术著作,就是以这种文体传承知识的优秀范例。近日出版的《罗工柳艺术对话录》(刘骁纯整理,山西教育出版社)为对话体又添一新作。罗工柳作为一位版画家、油画家、美术教授,胸中自有博大经纶。刘骁纯博士,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,80年代末以博士论文《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》享誉学界,由他与罗老谈艺,正是老与青的对话,宗师与才俊的交流。

罗工柳是中国现代油画大家,以他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《地道战》、《整风运动》而确立了他在油画界的地位。在他的创作生涯中,他一直在救亡与艺术、东方与西方、诗书画这三个问题上摸索,寻找处理这些矛盾的结合点。而这三大问题又对应三大阶段。救亡与艺术的矛盾解放前最突出,东方与西方的冲突“文革”前最尖锐,诗书画的融合是他“文革”后着力解决的问题。刘骁纯博士巧妙地以这三大阶段为经,三大问题为纬,与罗老畅谈艺术见解。在《罗工柳艺术对话录》中,罗老从“谈路”、“谈土”、“谈洋”、“谈变”、“谈识”、“谈异”、“谈胆”、“谈意”、“谈气”、“谈法”这十个方面,纵谈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和风格变化过程。他受鲁迅倡导的木刻运动的影响而从事木刻创作,后又逐渐向油画进军,并吸收西方油画的优点,揉进自己的创作方法,形成了中西合璧,洋为中用的绘画风格,在晚年罗老融合诗书画,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
罗老谈艺,特别重“变”,在“谈变”一章中,他谈到艺术一定要向前发展,老是像别人,老是像外国人,外国人都看不起,历史是无情的。所以一定要变,一定要有中国味道。在20世纪末,新旧世纪之交,“变”的更重要的根据是大的文化环境——新的中国文化,东方文化正在兴起的大环境。在“谈识”中,罗老认为人生观是人生目标的大选择,它制约着局部的选择。“识”是在实现一个大的目标时,各个具体环节决策的正确性。在作画时,罗老强调要情景交融,把画家的感情带入画中。王维做到了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,而罗老更将诗书画三者合为一体。这并不是传统文人画种的诗书画印结合,而是诗的意境,书的比例,画的语言,里边没有题诗、没有印章、没有写书法,就是画,但有诗的因素、书的因素。

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,罗工柳这位艺术家既保持了自己的风格,又勇于吸收他人之长,不断对自己进行改造。这正是先贤所赞的“有容乃大”之精神。而刘博士之所著的《罗工柳艺术对话录》也较好地体现罗老这种精神。聆听智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的升华,两位大家的对话给我们打开了通向艺术之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